分类查找:

风电制氢产业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广东佛山成功召开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5-15 10:59 Tag:)

  5月12-13日,风电制氢产业创新技术发展论坛在广东佛山南海区成功召开。来自风电、氢能设计院所、研究机构、开发建设企业、风电整机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围绕"创新赋能产业,聚焦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梳理了风电制氢的典型场景与应用实践,分享交流了风电制氢产业的发展思路、产业模式和技术路径,为推进风电制氢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640.jpg

 

  开幕式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会长柳地、佛山市政协党组成员许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蒋利军为本次论坛开幕致辞,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企业服务局局长邵浩杨做了佛山国家高新区的推介报告。


640.png

 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祁和生主持了开幕式


640 (1).png


  柳地会长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度电成本持续下降,低成本的风电破解了电解水制氢受制于电价、生产成本高的难题,为风电制氢产业发展和氢能大规模市场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一批大型"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相继落地开工,风电制氢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但当前我国风电制氢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示范项目经验和商业模式,还有诸多技术难题、经济性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充分交流、总结、推广风电制氢产业发展的创新经验,共同推动我国风电制氢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png


  世界氢能看中国,中国氢能看佛山,佛山氢能看南海。佛山市政协党组成员许国在致辞中回顾了从引进了加拿大氢原料电池商用车电力技术生产线起步,佛山在我国率先开展氢能产业的探索和实践走过的14年精彩历程。他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氢气特别是绿氢来源偏少、价格偏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氢能产业将进入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氢能产业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推动中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大有作为。


640 (2).png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蒋利军在致辞中表示,氢能作为优异的长周期、大规模储能介质,可以大幅提高电网和分布式供能的稳定性,提高风光的利用率,促进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深度开发。前不久召开的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拓展多元应用场景,逐步推动商业化发展。组织开展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微电网等电力领域示范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工业领域替代应用。这表明我国以绿氢为源头,以降碳为主要目标,实现氢能在工业、交通、发电、建筑等行业的多元化、商业化应用新局面即将开启。


5.png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企业服务局局长邵浩杨在《产业与科技共生,创新与时代共舞》的报告中介绍,佛山市国家高新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6.85亿元,拥有4116家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名校合作,建成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目前,佛山市正在全力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大湾区人才云集胜地和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高地。


  主旨报告


6.png


  海水直接制氢因其面临析氯副反应、催化剂腐蚀等问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学界的世界性难题。四川大学刘涛研究员在代表谢和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发表的发题为《全新原理破解海水直接电解制氢难题》的报告中,介绍了该团队研发的具有开创性的新原理与技术,实现了无淡化过程、无副反应、无额外能耗的高效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该技术已入选中国科技部高技术中心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7.png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赵勇强在题为《新型能源体系和绿氢应用前景展望》的报告中,阐述了氢能/氢基燃料在钢铁、化工、水运、航空等行业脱碳过程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碳中和背景下的绿氢规模应用方向。他指出,全球氢能市场为风光制氢带来新增巨大市场,高比例新能源和低电价有助于显著降低绿氢成本。绿氢规模化发展必须大范围输送应用,并介绍了国内纯氢和掺氢管道示范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


8.png


  佛山市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张家玉在报告中介绍了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情况。目前,佛山氢能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用"生态,打造了一条氢源"制、储、运、加"的链条,完成了"金融、科技、人才、产业"平台的搭建,并且建设了完善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体系,44家重点氢能企业贯穿氢气制备储运及设备研制、燃料电池及系统、核心材料与部件、整车研发与生产、产品检测及设备研制等。


640 (3).png


  绿氢发展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河北科技大学孙鹤旭教授在《可再生能源耦合制氢的研究与示范》的报告中,点明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三个核心技术:一是降低制氢成本、提高制氢效率。二是提升宽功率波动的适应性。三是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电解水制氢生产中实现"大规模""低能耗""高稳定性"协同的统一。并提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要实现系统设计、能量管理、优化控制的协同与优化。


10.png

分会副秘书长董万里主持了主旨报告


  对话


22.png


  在以"创新赋能产业、聚焦融合发展--风电制氢创新技术实践及展望"为题的对话环节,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氢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华池博士、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董德兰、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吉诗、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总经理井延伟、青岛安华新元风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中间、广东卡沃罗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常野、昇辉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廖汉东博士、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钱伟、苏州青骐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余智勇等嘉宾,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分别从技术研发、设计建设、氢能设备及产品等不同角度,探讨了风电制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推动我国风电制氢创新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12.png


13.png


14.png

  

  15.png

 

 16.png

 

  17.png

 

18.png


19.png


20.png


21.png


  专题论坛

  5月12日下午, 13位嘉宾在"风电制氢与实践""储氢与制氢新技术及氢能标准规范"两个专题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报告交流,全方位、深层次地研究探讨了我国风电制氢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风电制氢领域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示交流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风电制氢与实践专题论坛


640.png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新能源院制氢研究组组长张帆博士在《风电制氢现状与前景展望》中介绍,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终端能源占比5%;2060年达到1.3亿吨,终端能源占比20%。"区域为主"统筹发展、"大基地"规模化开发、"先立后破"逐步替代将是未来十年可再生制氢发展的重要特征。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份布局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共计113个,主要集中于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三北"地区。


640 (1).png

 

  明阳智能氢能研发中心系统研发主管郑欢欢在《海上风电制氢--机遇与挑战》中提出,利用海上风电制氢是解决海上风电大规模并网消纳难、深远海电力送出成本高等问题的有效路径。未来海上风电与制氢深度耦合,能够有效缓解海上风电快速增长和电网建设速度较慢之间的矛盾,解决海上风电消纳问题,提高风能利用率。针对深远海海上风电高昂的电能送出成本,通过电解水方式,利用管道或船舶将氢气输送到陆地,在成本和周期上都具备优势。


3.png

 

  中小型风光互补分布式制氢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中小型风力发电系统以其重量轻、安装维护简单等优势,未来在分布式制氢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青岛安华新元风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中间在《中小型风电系统在分布式制氢中的应用前景分析》的报告中,给出了四个需要突破的重点:提升整个系统的性价比,提升中小型机组低风速区域的发电量,降低后期运维成本,全流程的运输、安装、调试等工作的系统化。


4.png

 

  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与电解槽之间的连接转换枢纽,制氢电源的解决方案正在发生变化。北京雷动智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海涛在《风电制氢技术研究与案例分享》中,针对制氢电源支撑电解槽宽范围变负载调节需求,实现电网侧低谐波、高功率因数、无功支撑,以及保证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安全、经济、合规、灵活运行等目前电解水制氢行业最关注的话题和痛点,给出了公司的先进解决方案。

 

5.png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氢能技术部副总工程师张畅在《华能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与示范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华能集团作为我国电力行业较早开展氢能技术研发的研究单位,在绿氢技术领域,围绕关键材料、结构设计、集成控制、电氢耦合、规划调度全面布局,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并结合集团新能源发展提出了绿氢产业规划。未来将在设备性能优化、电氢耦合关键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在示范实践中解决产业链关键问题。

 

6.png


  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钱伟在《风光氢储"同行" 护航"双碳"之路》中分享了清极能源低碳园区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提出,氢能既可以形成独立供应和应用体系,又能与电相互转换、耦合发展,并能够在电网、热网、气网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和互补,增强能源系统的安全性。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成熟,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储能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推动"风、光、氢、储"同行"时代来临。

 

7.png

  分会副秘书长王大刚主持了风电制氢与实践专题论坛


  储氢与制氢新技术及氢能标准规范专题论坛

 

8.png


  固态储氢具有高体积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和降低用氢成本的优势,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无需压缩,节省投资,减少能耗,低压储存安全性好。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蒋利军在题为《与风电制氢耦合的固态储氢技术》的报告中提出,与绿电制氢无缝衔接的固态储氢将是安全高效利用氢能的有效方案,低压固态储氢的规模应用有助于降低用氢成本,提高用氢安全。并建议建立相关标准法规,在更多的场景中得到实际应用。


9.png

 

  阳光氢能专注于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研究,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大客户总经理许明在《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的报告中,解读和阐述阳光氢能柔性制氢系统在不同典型应用场景上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实践,并用实际案例展示了柔性制氢系统的特点和海上风电制氢特别是深远海海上风电制氢的应用场景。

 

10.png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孙晓明在《电解海水制氢技术及其产业化展望》的报告中,介绍了电解海水制氢系统技术的四大优势:一是简易性,相比于现有电解水设备,简化水处理装置节省30%以上空间;二是稳定性,优化压力响应系统,实时跟踪电流变化,采用高稳定性抗电流波动电极;三是高效性,能耗<4.4 kWh/m3 H2,能效相比于纯水电解系统提高10%-15%;四是延展性,电解海水制氢可拓展到自来水、垃圾渗滤液、盐湖电解制氢。


11.png

 

  制约氢能应用的瓶颈是如何安全高效经济的输送氢气。北京安科科技集团董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路民旭在《氢能源发展与含氢管道安全保障技术平台》中,介绍了国内外混氢管道输送的发展趋势,包括利用天然气管网进行氢气的运输和利用;阐述了管道氢脆失效风险和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重大失效后果;探讨了材料抗氢适用性评价技术和设备及氢脆评价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并介绍了团队在交直流杂散电流治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12.png

 

  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薛蔚茹在《绿氢助力实现工业脱碳》的报告中介绍,隆基氢能是隆基绿能的控股子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型绿氢装备与方案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陕西西安,在江苏无锡设有制氢装备工厂。2021年10月完成了首台产品下线。今年4月,隆基氢能成功入围全球最大的绿氢合成绿氨示范项目, 2025年,隆基氢能规划产能将达到5-10GW。


13.png

 

  目前水电解制氢整流电源没有针对性的标准,特别是使用风、光能源进行水电解制氢的整流电源。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李浩然在《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标准规范与检测认证》的报告中介绍,为填补空白,鉴衡认证中心联合国内主要电源制造厂家编制了水电解制氢电源的技术规范,考虑了风、光发电的特性,从电源的安全、功能、应用环境、电网友好、EMC等方面出发,对制氢用整流电源尤其是风、光作为电源的制氢电源提出了要求。


14.png

 

  T?V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电力事业部总监张德法在《全球绿氢标准与安全解决方案》中,介绍了在低碳评估与认证领域,南德积累了丰富的绿氢与氢衍生物低碳认证经验。首先开发并制定了 CMS70 绿氢认证体系,成为欧盟 CertifHy 机制下唯一的认证机构,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的"绿氢"标准。T?V S?D氢能全面解决方案能够确保项目的安全与效率,助力氢能企业解决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和使用中的质量、安全隐患,并能提供可再生能源制氢提供一站式安全评估方案。

 

15.png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树茂主持了论坛


  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祁和生在会议总结中表示,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与会代表对绿氢发展意义、前景和面临的问题都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风电与绿氢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今后分会将继续充分发挥行业平台优势,与全行业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风电制氢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观交流

  5月13日,分会会长柳地、秘书长祁和生、副秘书长年方清及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佛山高新区展厅、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和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6.png

 

 17.png


  佛山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近年来,佛山高新区聚焦"硬科技"方向,积极发展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氢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汇聚制造业企业超过一万家,成为佛山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引擎。

  

18.png 


  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是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之一的中部强核园区,园区内有5所高等院校、15家科技创新平台、5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将重点发展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四大产业。

 

 20.png


21.png


  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以开发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动力系统为核心业务,为新能源汽车厂家提供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和一站式工程化服务。目前,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电堆的各项指标已达到先进水平。

  来源:CWEEA